社區市集市民再熟悉不過,瑣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它相關。不過大學擺攤檔、搭帳篷、建市集並不常見。近日中大的文化廣場就出現了這麼一幕:已在市面不常見的香港老式小吃攤、用有機花果製成的護膚品、收集舊衣服做成的福袋、有機農場種出的新鮮蔬菜,還有專門培養各式香草的有機花檔,花檔農場主還會教授如何種植無根植物。形形色色的社區市集的攤主,忙着為路過的學生講述自己的理念,當然也推銷自己的產品。而學生也不顧午後的悶熱,將攤檔「團團圍住」,或買點小物件、或聽攤主推銷、有的更親自動手向攤主學習。

中大ICare 博群計劃將社區中小企業引入校園,讓校園與周圍的社區相連,並將社區合作精神、公平貿易、綠色生活、永續栽培等理念帶入校園。同時也讓學生認識社區企業這個雖小但卻對社區發展起着重要作用的群體。校方希望可以藉此培養學生多元化的世界觀及對社會的責任感,讓學生不斷關注和思考社會問題,不會因課堂的學習而脫離社會。

販賣有機蔬菜及有機生活品的馬寶寶有機農場攤檔,午後便賣出了攤檔上的大部分蔬菜,創辦人區晞文與一起前來幫手的媽媽悠閒的坐在攤檔後和學生聊天。馬寶寶農場位於新界粉嶺馬屎埔村。區晞文說: 「希望通過此次學校的集市活動,讓更多學生仔認識社區企業,了解香港不單有連鎖店和商場大廈,還有一批立足社區,完全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的社區企業人。」

區晞文笑言: 「菜和洛神茶都賣得很快,就剩下有機手工皂了」。她坦言,早前還擔心今天學校擺攤會賣不掉,畢竟有機蔬菜比市面上的菜貴一些。」區晞文的擔心,也是目前很多社區企業面臨的問題。由於小型社區企業本着服務社會、公益環保等理念經營,所以資金緊張。而像馬寶寶這樣的有機農場,出售的有機蔬菜也普遍貴過市面其他蔬菜。

但仍然有這樣一批人願意為社區企業努力,希望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回報社會。馬寶寶農場成立於2007 年,當時的區晞文也同其他大學畢業生一樣,畢業即成為寫字樓上班族,但始終懷念馬屎埔村充滿人情味的生活,不喜歡朝九晚五的機械化工作,加上家中農田因城市擴張而日益減少。為了留住鄉土氣息的生活,她辭工回家,成立馬寶寶農場發展有機農業。「其實雖然生長於此,卻沒種過田,剛開始也是從頭學起。」她勸喻現在還在讀書的學生: 「認識到香港社會不是單一面向的,還有其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重新連接城市與自然
選擇社區企業這種形式,一方面有助社區良性發展,另一方面可藉此提升整個香港社會的生活質素。區晞文說: 「社區企業不但為社區居民提供新鮮、健康的產品,定期為周邊學校提供新鮮蔬菜。還回收臨近社區的廚餘,如豆漿舖的豆渣、魚檔的魚腸魚腮等自製堆肥。不但減輕城市處理廢物的壓力,還可善用資源,以天然的有機肥料養護土地、生產綠色食品。」她補充: 「馬寶寶還會舉辦導賞、耕作班、工作坊等活動,拉近城市與鄉郊的關係,重新連接城市與自然。」

然而,由於香港一直以經濟利益主導價值的取向,加上城市不斷擴張,社區企業的發展一直被邊緣化。區晞文多少擔心社會無視小眾的利益,開發農耕土地。但中大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認為:「城市發展與鄉村保育並不矛盾,並不應犧牲任何一方的利益,只要有合理的城市規劃,二者一定可以和諧共融。」

不過,負責中大有機蔬菜訂購的女工合作小賣店職員梁月珍提醒: 「有機農業等社區經濟想持續發展,最要緊的是得到人們的認同。中大這次的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讓年輕人有機會接觸、認識社區經濟。」區晞文期望學生以後都可以探究如何發展社區企業,甚至親身參與創建社區企業。

撰文:彩雯 | 大公報 | B17 | 校園 | 特稿 | 2012-11-26 
圖片:明報